书目答问
作者:张之洞

《书目答问》系指导治学门径的举要目录,五卷,清张之洞著。张之洞(1837~1909),字孝达,号香涛,晚号抱冰,直隶南皮人,同治进士,为后期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其任四川学政时,委托缪荃孙为成都尊经书院学生开列阅读书目,遂成《书目答问》一书,初刊于光绪二年(1876)。
  
  此书驭繁就简,慎择约取,选录了历代流传至今的重要典籍二千二百馀种,在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之外,另设丛书、别录两部,是对传统分类法的突破。其中,《四库全书》所未收者占十之三四,重要书目下作按语,附有初学读本,方便读者略识门径。张之洞在给王懿荣的书札中谈及此书说:“其去取分类,即偶加注记,颇有深意,即是无数语言,非仅止开一书单也。”
  
  《书目答问》问世后很快就风行海内,数次印行,并且出现了多种翻刻本。李元度说,当时的读书人家中几乎是“家置一编”;陈垣晚年回忆,自己之所以对四书五经之外的学问产生兴趣,便得力于《书目答问》;胡适于1923年应清华学校学生之请开列《实在的最低限度的书目》,《书目答问》列在首位。其时正值西学东渐的风潮,中国传统学术即将发生转型,张之洞欲力挽狂澜,别寻出路,主张“旧学为体,新学为用”,属于“清流”一派。其《书目答问》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导引、规范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群体在传统知识世界轰毁前夜的读书生活和思想塑造,使得以传统经学为主体构筑起的学术世界,在晚清仍然相对稳固地运行着它的轨迹,从而也使得《书目答问》在社会性与学术性这两方面达成了完美的一致。
  
  该书最早于光绪二年(1876)在四川成都大字写刻初印,光绪三年(1877)原刻本经作者勘定,增补二十馀处,于是有了原刻初印本和后印改定本的区别。以后五十年间各地翻刻重印大率不出这两个版本。光绪五年(1879)在贵阳刊印的王秉恩校刻本,即据后印改定本校正凡二百八十馀处。光绪二十三年(1897)河北莲池书院刊印的卢靖《慎始基斋丛书》本,则据原刻初印本重刊,校补七十馀条。此外还有张振佩眉批的光绪二十三年新化三味堂校刊本,江人度的《书目答问笺补》,叶德辉的《书目答问斠补》等。1931年南京国学图书馆排印出版了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补录图书一千二百种左右,还补足或纠正了《答问》漏略或讹误的书名、卷数、作者姓氏、刻书年代近百处,大大提高了原著的学术参考价值。《补正》有1963年中华书局出版的柴德赓校本和1983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徐鹏校本。
  

点赞0

11-27 阅读(8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