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五代史
作者:欧阳修

欧阳脩(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文忠,北宋吉州庐陵(今属江西省永丰县)人,北宋儒学家、作家、官员,曾继包拯接任开封府尹,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欧阳修在其父欧阳观任绵州推官时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四岁丧父,由其母郑氏教养。为人勤学聪颖,家贫买不起文具,便“以荻画地”。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官馆阁校勘,景佑三年(1036年),因直言论事贬知夷陵。郑氏言笑自若,鼓励她的儿子说:“汝家故贫贱也,吾处之有素矣!汝能安之,吾亦安矣!”十月二十六日抵达夷陵。庆历中任谏官,支持范仲淹,曾致书高若讷《与高司谏书》,责其不谏,要求在政治上有所改良,被诬贬知饶州。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王安石推行新法时,对青苗法有所批评。欧阳修个性固执,不懂变通,韩琦曾与欧阳修、曾公亮同在两府,俞文豹的《吹剑四录》记载宋英宗以为欧阳修性真,“公(韩琦)谓欧公性偏”。富弼说他“忘仁宗,累主上”。
  
  晚年隐居颍州,自号六一居士。六一乃指珍藏的书本一万卷,三代以来的金石遗文共一千卷,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与自己一老翁。他在自己写的《六一居士传》中,解释六一的由来,他说:“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老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
  
  欧阳修身体不好,先是染上肺结核病,晚年又患有糖尿病,“苦于目疾二十年”,在《蔡州再乞致仕第一表》形容自身身体状况:“臣年日加老,病益交攻。新春以来,旧苦增剧,中痟渴涸,注若漏卮;弱胫零丁,兀如槁木。加以睛瞳气晕,几废视瞻,心识耗昏,动多健忘。”。
  
  欧阳修加深了“重文轻武”的政策,上书宋仁宗:“武臣掌国机密而得军情,岂是国家之利!欲乞罢青枢务,任以一州,既以保全之,亦为国家消未萌之患。”
  
  据日本九州大学教授东英寿说,欧阳修的96封书信,收录于奈良县的天理大学附属图书馆馆藏《欧阳文忠公集》内,是13世纪镰仓幕府所设金泽文库从中国采购,但未被编入明代定本全集。书信多为欧阳修写给北宋政治家王安石等友人的境遇之谈、感谢函等。
  
  欧阳修承前启后,宋代古文运动由他一手形成。在理论上欧阳修跟韩愈一样,认为道重于文,甚至否定文的独立价值,对宋代文学理论影响很大。他成功地改革了唐宋五代以来的内容空洞、风格浮艳艰涩的文风,能转移风俗,确立重道重文的观念,在改革文学方面达到较韩、柳时代更普遍和透彻的成就。
  
  欧阳修在作品上并表现了优秀的成就,唐宋八大家的散文系统由此建立。他开创了古文平易流畅的风格,后世不少古文家承继和发展这种风格,形成古文的阴柔派。
  

点赞1

11-27 阅读(54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