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所载李贺资料甚少,其生平仅见于李商隐的《李贺小传》与杜牧应沈子明之请所撰的《李长吉集序》,以及一些唐人笔记如张固的《幽闲鼓吹》、彭大翼《山堂肆考》。李贺是唐朝宗室郑王李亮(唐高祖的八叔)的后裔,但家道已经没落。因为他的父亲名叫晋肃,和进士音近,一些妒忌他才华的人就以避讳为理由阻止他参加科举考试。好友韩愈激于义愤,为之作《讳辩》曰:“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李贺在长安当过三年奉礼郎的小官,与王参元、杨敬之、权璩、崔植等好友常一起出游,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回昌谷,有一阵子依附潞州(今山西长治)张彻作幕僚。李贺作诗是不断在驴背上苦吟,“吟诗一夜东方白”[2],耗尽精神,其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3]。由于身体不好,27岁就病逝了,一说“长吉将死时,忽昼见一绯衣人,驾赤蚪,持一版,书若太古篆,或霹雳石文者,云当召长吉。”[4]。死前将诗分四编﹐交给好友沈子明。
李贺的诗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些险韵奇字,作品中出现的“死”字达20多个﹐“老”字达50多个,风格同唐朝其他诗人迥然不同。他的诗作内容有一部分承袭了屈原《楚辞》中《山鬼》,《国殇》等篇的传统[5],如《神弦曲》、《雁门太守行》、《金铜仙人辞汉歌》等。另一部分则很有现实主义风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贫民生活的艰苦。〈秋来〉可见其独特的创作风格。
“桐风惊心壮士苦,衰灯络纬啼寒素。
谁看青简一编书,不遣花虫粉空蠹。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毛先舒《诗辨坻》说:“大历以后,解乐府遗法者,惟李贺一人。设色秾妙,而词旨多寓篇外。刻于撰语﹐浑于用意。”又引谭友夏云:“诗家变化,盛唐已极。后又欲别出头地,自不得无东野、长吉一派。”钱钟书的《谈艺录》辟有八章是专论昌谷诗,说李贺在六朝作家中最近鲍照,除在诗中说鬼外,“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又说“若偶然讽喻,则又明白晓畅,如《马诗》二十三绝,借题抒意,寄托显明。”钱钟书发现李贺在运用语言文字的技巧符合西方几个著名诗人(如英国的柯勒律治)的风格[6]。葛瑞汉在《晚唐诗选》中称李贺:“久被漠视之后,最近才被重新发现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