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音乐家,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据记载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因此由诸生擢为太学正,任教太学。当上学正后,常有积极作为,但在仕途上并没有得意的成果,长期在州县间担任小官职。倒是词愈写愈受世人喜爱,加上精通音律,能自创新曲,词名愈来愈大。
到宋徽宗时,周邦彦升为徽猷阁待制,并提举大晟府,任命周邦彦担任主管,从事审订古调,讨论古音,并创设许多音律,影响后世很大。徽宗时期是他作品最多的时期,大部份都带有他华美、轻狂的特质。长期被后人尊为“词家之冠”。
传说他与名妓李师师是相好,宋徽宗知道后,将周贬出京城。
题材上,周邦彦词以写艳情与写景咏物为主,多写风月相思、羁旅行役,其次是写景咏物,还有一些怀古伤今之作。
音律上,周词严于守律,善于创调,格律严整,音调和谐,审音协律,于慢词的审音调律上有贡献,“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
写作技巧上,周词意境浑融,词的技巧、格律进一步深化成熟,集北宋婉约词之大成。周词沈郁顿挫,倾力于语言的镕铸。周词善于铺叙,富艳精工,回环往复曲折变化,铺叙详赡,长于勾勒,使词意显豁。摹物写态,曲尽其妙。
修辞手法上,周词喜欢用典故,善于融化前人诗句、旧句,或直接檃括前人之诗入词,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