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衣食住行习俗

素材首页.小说素材文/网络2023.04.27 阅读(1114)

     (1)菜品清宫菜肴集南北风味之大成,精工细做,品目繁多,不可遍述。现仅选几种较著名的简单介绍如下。

     北京烤鸭明朝北京已盛行烤鸭之法,清宫在此基础上,改用特供宫中的玉泉山填鸭烤炙。填鸭比常鸭生长期短,个头大,肉质肥嫩,烧烤后的味道也比常鸭香美。其具体做法是:先将填鸭宰杀、去毛,在颈部充气;再在鸭右翼下切开一口,将内脏等从口内挽出;接着把高粱秸削成的撑子放入鸭腹,撑起鸭脯,并将鸭挂于钩上。烧烤前要将鸭子用开水浇淋一下,再淋些饴糖水,放在通风处晾干。烤时,用长竿将鸭子挑起,挂在特制的烤炉中,以果木炭火烧烤;为使着色均匀,还要勤转动鸭体。烤出来的鸭颜色鲜亮,外酥里嫩,再以上乘刀工,将鸭肉切成大小整齐、片片带皮、薄而不碎的肉片。吃时配以甜面酱、黄瓜条、萝卜条、葱条、砂糖、三合油等佐料,入口肥而不腻,香嫩可口。清朝亡后,此种烤鸭传入民间,深受大众欢迎,命名为“北京烤鸭”。其中专营烤鸭的全聚德饭庄最为知名。至今北京烤鸭已成为蜚声中外的京城第一名吃。

     扒羊肉扒羊肉是满族传统荤菜。清入关后被列入宫廷菜谱,帝后多喜食用。其原料是:羊肉3斤6两、酒3钱、酱油4两、花椒10粒、白糖3钱、鲜葱姜少许。做法为:将整块羊肉洗净后放入锅中,加水、葱段、姜片、花椒,用小火炖至汤尽,再加入酒和酱油,炖至汁尽肉熟为止。起锅后,把炖好的肉切成1厘米宽、厚的长条,整齐地码放在大碗里,浇上用酱油(3钱)、葱花、姜末、花椒、白糖(2钱)、酒(2钱)和少许鸡汤兑成的汤汁,上笼蒸至肉烂为止。出笼时滴上香油。整道菜美观大方,香气四溢。此菜今天在东北、内蒙和西北地区仍很流行。但清宫所做扒羊肉不加任何蔬菜,此点与民间不同。

     苏造肘方此菜系由苏州出身的御厨张东官传入清宫。清代康熙、乾隆二帝多次下江南巡幸,沿途品尝了苏州菜后十分欣赏,于是招当地厨师入宫供奉,一时“苏造”菜肴盛行宫中。苏造肘方便是其中的佳品。它的主要材料是:猪肘1个约2斤、香油4两6钱、酒4钱、葱1棵、陈皮两片、鲜姜2两、冰糖4钱、香蕈4钱、萝卜两片(各厚约3厘米)、甘草若干。制做时,先将肘子燎毛洗净,放入锅中,用香油炸至黄色,然后换锅倒入清水,放入甘草、萝卜、陈皮、鲜姜和肘子,用中火炖一小时,再把肘子取出放在砂锅中,加上酱油、冰糖、酒、葱、姜、香蕈和水,用中火煨一小时,汤尽时即可上桌。此菜既保留了肘子的自然风味,又融入了其它香味,颇耐咀嚼。此菜至今仍为北京民间宴宾上品。

     金鱼鸭掌此菜是清宫满汉全席中第一道宴席所上的一品菜。主料为鸭掌12个,配以鸡茸2两、水发香菇6钱、水发玉兰片3钱、水发鱼肚6钱、鲜豌豆24粒、黄瓜皮5钱、发菜少许、料酒3钱、精盐4分、湿玉米粉4钱、面粉1钱、鸡蛋清两个、清汤8两、鸡油2钱。具体烹制工序分为五道:(一)将鸭掌在清水中煮15分钟,五成熟时取出,剔除掌背骨头与掌心硬黄,再把掌心向上放入平盘中;(二)把香菇、玉兰片、鱼肚放入锅中,用清水在火上漂一遍,捞出切丝,再把黄爪切成4分长细长丝;(三)将鸡茸放入盆中,加入料酒等佐料,搅拌后再放鸡蛋清,拌成糊状,并用糊挤成约一寸的金鱼形,放在鸭掌根上,以两颗豌豆放在鱼头两侧为“眼睛”,鱼背上撒一条发菜,两侧以黄瓜丝码成鱼鳞状,然后上屉蒸6至8分钟取出;(四)将香菇、玉兰片等切丝,在清汤中煮两分钟左右,取出码在金鱼鸭掌上;(五)用清汤、料酒、精盐、玉米粉在锅中调匀,淋上鸡油,倒在菜上。此菜样式精美,味道芳香,深受宫中欢迎。清亡后传至民间,至今犹存。

     百鸟朝凤此菜系乾隆帝为庆贺其母钮祜禄氏60寿辰命御厨创制而成。

     主料为一只重约2斤的肥嫩母鸡,配以鸽蛋10个、瘦火腿1两、蟹黄2两、油菜心10棵、香菇5只、鸭胗5个。调料有绍酒、大油、精盐、白糖、葱姜、胡椒粉等。制作时,先把鸡洗净,剁去尖爪,用刀拍平鸡背骨与脯上龙骨,呈趴卧状,用开水烫透,置于砂锅内;再把鸭胗一切两瓣,与绍酒、葱姜一起放入砂锅,加汤,在小火上煨两小时;用猪油与蟹黄炒出黄油与香味,加盐、胡椒粉倒入砂锅中,以小火炖约1小时;另外10个扁长形酒盅,内抹猪油,再用香菇、火退摆成鸟的翅膀和尾形,每盅内打入鸽蛋一枚,上屉蒸约4分钟取出,扣出的鸽蛋成小鸟形。最后将鸡与小鸟在大平盘上摆成百鸟朝凤的样式,再浇上锅内汤汁便告完毕。此菜造型优美,色彩鲜艳,味道香醇。如今被列为传统名肴。

     红娘自配此菜为晚清宫廷名肴。传说光绪初年,令25岁以上宫女离宫,但慈禧太后扣住身边的4名超龄女侍不放,御厨梁会亭的侄女梁红萍即为其中之一。于是梁会亭以戏剧《西厢记》为题,做了一道名为“红娘自配”的菜献给慈禧品尝,慈禧悟出其意,但仍不放人。三年后梁会亭再献此菜,慈禧才对四名宫女说:“尔等可随时出宫,自配郎君。”此菜主料为猪里脊肉3两6钱,大虾6两;配料为蛋清3个、冬笋、海参、冬菇各5钱,火腿、香菜少许。调料有大油、绍酒、淀粉、番茄酱、胡椒粉、面粉、葱姜等。做法是:先把大虾去壳去头,留下尾梢,在虾背上划一刀口,加入少量的盐、酒、胡椒粉;其次将肉剁成细泥,加入调料后,夹在虾片中间,裹上面粉,使其呈半圆形;再次,将虾放入三成熟的油中炸,只炸一面,熟后在没炸的一面沾些香菜,再经拚盘处理即可。此菜香鲜酥脆,造型美观。清亡传入民间,至今仍为酒宴佳肴。

     猴首庆寿此菜原是御厨为祝慈禧太后寿辰所献贡品。用料为水发猴头蘑两只约一斤半,配以净鱼肉5两、火腿2两、油菜心6棵、豌豆泥1两余、鸡蛋清2两,再佐以大油、鸡油、料酒、胡椒粉及葱姜等,经过一系列精细、复杂的烹饪而制成。此菜用猴头蘑扒制成猴首,以鱼丸象征蟠桃,取齐天大圣孙悟空盗食王母蟠桃之意,名称新奇,造型清雅,口感软嫩鲜美。据说,慈禧品尝后赞不绝口,并将此菜列入满汉全席之中。

     菊花火锅传说此菜为慈禧太后所发明。具体做法是:摘一、二朵新鲜的雪球白菊花,放温水中漂洗,再放入加矾的温水内漂洗,洗净备用。待火锅内原汁鸡汤或肉汤煮沸,将薄生鱼片或生鸡片放入锅中,约五、六分钟后,再酌量放入菊花瓣,盖上盖子,又约五分钟后,即可开盖食用,味道鲜美、清香。此种火锅做法至今犹存。

     (2)饽饽满族以面食为主,并把各种各样块状面食统称为“饽饽”。最初饽饽是作为享神的供品而制作的。由于满族崇拜多种神灵,不同的神灵祭祀的时间又不相同,饽饽的种类也很多。每种饽饽制作亦有一定的季节性。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饽饽虽然仍被作为供品,但同时也成为满族的日常食品。满族入关后,也把饽饽带进了紫禁城,在宫中设立了内饽饽房,专门负责制作供帝后等早晚膳食用和祭祀所用的饽饽。内饽饽房有各种人员近90名;此外又有专供宫廷筵宴和寺庙所用饽饽的外饽饽房,所属人员约达120人。由此不难想见,清室饽饽制作是何等繁盛。清灭亡以后,不少饽饽品种流传民间,成为北京地区的风味糕点小吃。有些品种至今犹存。

     搓条饽饽满族称为“打糕穆丹条子”。它是满族的传统食品,也是祭祀时的必备之物。其做法是:先把江米或其它粘米蒸熟,打制成糕,再蘸熟黄豆面将糕揉搓成长条,放在油锅中炸透。然后,用刀切成小段,表面撒上熟黄豆粉。今天人们熟悉的“江米条”即源于此。

     炸角子满族旧有九月炸角子之俗。做法是:用江米面或其它粘面做成水饼,煮熟,再包以豆沙馅,捏成饺子(即角子)状,用油炸熟。今天的“炸糕”做法与其基本一样,只是形状略不相同。

     发糕满语称“哪玛米糕”。其传统制作方法为:把发酵的玉米面摊入笼屉蒸熟;下展后,用山楂汁在糕面点上红梅图案,并切成菱形小块。食用时配以蜂蜜,口感松香甜软。今人多以白面做之,但不点图案,亦称“发糕”。

     因常于表面撒上“青丝”、“红丝”(用糖腌渍的萝卜丝),故又称“丝糕”。

     云豆卷将熟云豆泥压成约三分厚的长片,摊放在案板,再将掺有砂糖、

     桂花的枣泥铺满于其上,卷成卷儿,分段切开即可。每段两侧的切面,均呈

     “回”字形状。其味香甜,并有健脾胃、助消化的功效。

     鲜花玫瑰饼每年农历四月,当玫瑰花盛开之际,清宫均派人去民间采购鲜玫瑰花。购得后洗净晾干,磨成细粉,和以面粉、蜂蜜,做成饼,蒸熟而食。其味芳香甘甜,别有特色。

     上述饽饽除供宫内享用外,还经常被用作赏赐百官之物,以示恩宠。

     (3)满汉全席满汉全席是清宫规格最高、菜点品种最多的宴席。它由满点和汉菜两部分组成。“满点”即满洲饽饽;“汉菜”则指以汉族传统风味为主的宫中菜肴。因席中主、副食兼备,满、违禁小说请删除味齐全,菜点种类之多超过以往任何宴席,故称“满汉全席”。满汉全席在雍正时已具雏形,乾隆、嘉庆两朝得到进一步发展。据乾隆时的一份菜单记录,当时的满汉全席仅菜肴就要分五次品尝:第一份以海鲜为主,有头号五簋碗10件,如燕窝鸡丝汤、海参烩猪筋、鲜蛏萝卜丝羹、海带猪肚丝羹、鲍鱼烩珍珠菜、淡菜虾子汤、鱼翅螃蟹羹、鱼肚煨火腿、鲨鱼皮鸡汁羹、血粉汤等;第二份以水陆八珍为主,有二号簋碗10件,如鲫鱼舌烩熊掌、糟猩唇猪脑、假豹胎、蒸驼峰、梨片伴蒸果子狸、蒸鹿尾、野鸡片汤、风猪片子、风羊片子、兔脯奶房签等;第三份是时鲜菜,有细白羹碗10件,如假江瑶鸭舌羹、猪脑羹、鸡笋粥、假斑鱼肝、芙蓉蛋、鹅肫掌羹、糟蒸鲥鱼、甲鱼肉、肉片子汤、茧儿羹等;第四份为蒸烤类,有毛鱼盘20件,如■炙、油炸猪羊肉,挂炉走油鸡、鹅、鸭、鸽臛(音霍,肉羹),白煮猪羊肉,白蒸小猪子、小羊子、鸡、鸭、鹅等;第五份是下酒菜,有洋碟20件、热吃劝酒20味、小碟20件、枯果10撤桌、鲜果10撤桌等。每份菜肴琳琅满目、争奇斗艳;整个宴席,山珍海味,飞禽走兽,无不搜罗毕至。如此豪宴,固然穷奢极欲,耗费惊人,但它确实又集中华饮食文化之大成,把中国古代食俗艺术推向了极致。它既是封建统治阶级剥削罪恶的见证,也是劳动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作为保留菜谱,满汉全席对于我们今天开发传统菜种、提高烹饪技艺,仍然有着参考和借鉴的价值。

     3.御酒御茶(1)御酒满族人从其先世女真人起就是一个喜爱并且擅长饮酒的民族,凡宴会、待客必置酒,并有饮酒时不食,饮后再用饭菜的习惯。满洲早期主要出产以糜子酿造的“米儿酒”;明朝末年,开始盛行以高粱等酿制的烈性烧酒。入关后,清宫饮酒之风更盛。宫中设酒醋房负责御酒的储备与供应。御酒的品种主要有玉泉酒和白洒。其中,玉泉酒是乾隆以后历代皇帝最爱饮用的酒种;也是宫中的主要用酒。玉泉酒因是用北京玉泉山附近的玉泉水酿造而得名。乾隆帝曾测定天下名泉,钦定玉泉为“天下第一泉”,并将玉泉水定为传统皇家饮用和酿酒的御用泉水。玉泉酒的酿造由光禄寺良酝署负责,一般是在每年的春秋两季进行。每造一份玉泉酒(370斤),配料需用南糯米3石6斗,■曲、面曲、豆曲各20斤,大淮曲1块,引酵2斤,花椒、芝麻、箬竹叶若干。据清宫档案记载,帝后饮酒数量因其习惯多寡不一。乾隆帝每日晚膳饮玉泉酒1两;嘉庆帝有时多至13—14两;慈禧太后每日内膳所用玉泉酒竟达1斤4两。遇有宴会,所用玉泉酒更需数百斤之多。此外,玉泉酒还用于赏赐、祭祀与和药。因此,其每年用量相当惊人。据不完全统计,仅清光绪十年(1884年),内廷膳房等几处所用玉泉酒就有8080斤。如果再加上宴会及其它方面所用之酒,数量将远不止此数。

     如遇节令,宫中与民间一样,也要饮用传统的应节之酒。如新春饮屠苏酒,端午饮雄黄酒,中秋饮桂花酒,重阳饮菊花酒等等。

     御酒中还有一种治病用的药酒。如主治“中风挛缩”的夜合枝酒,是以夜合枝、柏枝、槐枝、桑枝、石榴枝、糯米、黑豆、细面等酿造而成,慈禧晚年就经常服用。

     (2)御茶满族早期无饮清茶之俗。受蒙古习俗影响,满人多喜欢奶茶,满语称为“喀喇钗”。满族入关后,一方面保留了饮奶茶的传统;另一方面受汉族影响,也逐渐形成了饮清茶和以清茶待客的风尚。清代宫中设御茶房和清茶房负责帝后等茶饮及茶具供应。其中御茶房设尚茶正2名,尚茶副1名,尚茶6名,领班4名,拜唐阿23名,承应长4名,承应人71名;清茶房设承应长4名,承应人16名。

     宫中的茶饮供应,依地位的尊卑高下,也有不同的“份例”。如皇帝每日份例为牛奶120斤,玉泉水12罐,奶油1斤,茶叶75包;皇后为牛奶50斤,玉泉水12罐,茶叶10包。皇贵妃以下,份例递减。至于地位较低的贵人、常在,每日只有茶叶5包,牛奶、泉水等项则无定量,只能在嫔妃以上的“份例内随用”。

     奶茶仍是清宫中的主要饮料。皇帝每次用膳毕,茶房都要适时供应奶茶。奶茶的制作方法是:将牛奶置桶内,加入适量的奶油、黄茶和青盐,用火煎熬而成。

     御用清茶的品种和数量也很多。广储司茶库中有大量各地贡进的上等名茶。如仅云贵所贡普洱茶即有大、中、小、女、珠、芽、蕊等品种;江南六安洲(今安徽六安、霍山等县)每年额交贡茶400袋,分袋12两(按16两1斤计,下同),共计700斤;浙江每年额交上等龙井茶28篓,每篓800包(同袋),计1400斤。这些茶叶除供宫中享用外,也用于祭祀和赏赐群臣。

     4.清宫筵宴日常膳食之外,宫中还有名目繁多的各种筵宴。其中以喜庆宴最多,如有皇帝登极的会元宴,改元建号的定鼎宴,元旦、冬至、万寿节(皇帝诞辰)的三大节朝贺宴,皇太后生日的圣寿宴,皇后生日的千秋宴,皇帝大婚时的纳彩宴、大征宴、合卺宴、团圆宴,皇子、皇孙婚礼及公主、郡主下嫁时的纳彩宴、合卺宴、谢恩宴,各种节会中的节日宴、宗亲宴和家宴,以及无特定理由的千叟宴等等,此外还有用于军事的命将出征宴、凯旋宴,用于外交的外蕃宴,皇帝驾临辟雍视学的临雍宴,招待文臣的经筵宴,用于文武会试褒奖考官的出闱宴,赏赐文进士的恩荣宴,赏赐武进士的会武宴,实录、会典等书开始编纂及告成日的筵宴。即使遇有皇帝、太后、皇后等的丧事,宫中也有随宴和奠宴。总之,一年之中大小筵宴不断,名目花样之多,不可胜举。

     这些筵宴,除内廷筵宴、宗室筵宴为内务府筹办外,外廷筵宴主要由光禄寺负责筹办,内务府协办。光禄寺是国家专司筵宴的机构。按《大清会典》载,光禄寺掌“燕(宴)劳荐飨之政令,辨其品式,稽其经费”。寺下所属机构主要有:大官署,负责掌祭品宫膳、节令筵席、蕃使宴犒;珍馐署,负责供备禽畜及鱼、面、茶等物;良酝署,负责酿酒及供备乳油、羊只及牛奶等;掌醢署,负责供备盐、酱、花椒、榛栗、香油等调料。因重视筵宴,清宫特派满族大臣一员总理寺事。

     各种筵宴的举办时间、地点、规模、品级、陈设及所用餐具与菜点数量、宴礼程序等,均有严格规定。就所供菜点来看,主要有满席、汉席两种。满席由满洲饽饽和干鲜果品构成,汉席则由菜肴、面食和酱菜果品构成。其中满席又分为六等,所费银价及供应饽饽数量不同。如一等席,每桌用银8两,供饽饽10种,约2000个,重110斤;干果、蜜饯12种,每种各10两;时鲜水果6种,各10个(或1斤)。汉席又分为一、二、三等及上席、中席等类。一等席:每桌各种菜肴23碗(种);酱菜四碟,各一两;鲜梨27个;干果5种,各2斤;包子、花卷、馒首各12个,每个用面2两。满席一般

     多用于典礼性较强的外朝筵宴,如三大节朝贺宴、外蕃宴、军旅之宴和葬礼随宴、奠宴等;汉席则多用于内廷诸宴和其它筵宴。如此众多的筵宴和耗费巨大的菜点,成为清廷开支的一项沉重负担。而这些负担最终还是要转嫁到广大劳动人民头上。

     清宫筵宴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千叟宴。自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至乾隆六十年(1796年),清宫一共举行过四次千叟宴。第一次千叟宴是为庆贺康熙帝六旬万寿而设。尔后三次,则各有原因。每次举行千叟宴,均需邀请千名以上的各界老叟(60或65岁以上的男性官民)参加,千叟宴之名即由此而来。乾隆六十年,乾隆帝在举行“归政大典”,即传位于其子颙琰(嘉庆帝)的前一年,为显示他在位期间的所谓文治武功、盛德茂行,他在新建的宁寿宫皇极殿,举行了规模最大的也是最后一次千叟宴。这次筵宴,共邀请了60岁以上的当时各省及京城现任或休致的满、蒙、汉文武官员、护军兵丁、拜唐阿、匠役、耆老士农和闲散人等5900人。与宴者分两批入席。

     席间,臣民祝诵,皇帝赐酒、赏物,一派升平景象。然而,时隔不久,自嘉庆帝当政后,清廷便财政困窘,国力衰竭,再也无力举办如此盛大的筵宴了。

     (五)清代民间居住习俗清代的民居,特别是鸦片战争前的民居,基本上因袭了明代传统,并有所发展。最显著的有两点:第一,园林式建筑达到了极盛期。清帝王大兴苑囿,极大地影响了各地的官僚、富商,特别是江南一带,造园林之风更盛。

     乾隆下江南,扬州盐商竞相在瘦西湖两岸建园,江南其他地方的官僚、富商们也争饰池馆亭园,以期得到乾隆的宠幸。这种造园风气直到清末仍很兴盛。第二,民居建筑类型特别丰富。由于清朝版图大于明朝,境内少数民族多,因此建筑类型尤为丰富。有藏族的石墙平顶碉楼式住房,蒙古族的可移式轻骨架毡包住房,维吾尔族的平顶木架土坯房和土栱房,朝鲜族的席地而坐的取暖地面住房,西南少数民族的干阑式住房,汉族有北京的四合院式住房,中原黄土地区的窑洞式住房,南方有苏州住宅、徽州住宅、闽南土楼住宅,四川山地住宅,云南一颗印住宅,等等。其中亦有着种种传统习惯规定,制约着住宅结构和日常生活。

     1.从四合院到三合院“四合院”是流行于北京、天津的明代建筑。清康熙、雍正后,由于商业兴盛,京津都市人口聚增,城内地价也随行就市,一涨再涨,致使一般人家无经济实力建筑四合院,出现了“三合院”格局的建筑住宅。这类住宅的出现,使住宅建筑形成了明显的等级界限,象征着居住人的社会地位。“四合院”为皇亲贵胄、豪门富商的建筑,“三合院”为一般中等阶层人家所居,或做出租性房屋供一般家庭居用。北京还有一种大杂院,几户至几十户人家同住一院,共一个大门出入,房屋破旧、矮小,住户为下层社会的小商、小贩、手工业者、小职员、车夫、失业者、老弱孤寡。

     “三合院”以北、东、西三面建房,南面开门,所设大门通常因地基状况和街道走向而定,但只要有可能,大门都设法朝南。大门外设有影壁。

     2.汉族居室传统装饰与陈设“四合院”由房屋垣墙包绕,面向内院,院内栽植花木,陈设鱼缸、盆景、鸟笼,形成独立的安静闲适的居住环境。室内设炕床取暖,内外地面铺方砖。室内分间使用形式多样的罩、博古架、隔扇,既有实用价值,又有装饰意义。顶棚装饰常用纸裱,或用天花顶格。建筑外部色彩以青灰色为主,一般人家,即使是富商亦只能在大门、中门、上房、走廊处加些简单彩画,在影壁、墀头、屋脊上施砖雕,而不得使用琉璃瓦、彩画、朱红门和金色装饰。只有贵族府第才可用这些象征权力和显赫地位的装饰。

     清代,门上的装饰物——“门钉”,其配置有了一定的制设,如7路、9路,即指每行设7钉或9钉。贵族府第大门上的门钉多以铜铸,外表鎏金,朱门金钉,以示地位显赫。

     家具陈设,在民间居住习俗中也有着传统的习惯方式和约定俗成的陈设规定。清代最为流行的陈设是“一道线”,例如晋中居室陈设的家具,是一种炕式结构的组合家具,由炕几、被阁、大柜、顶柜、扣箱等几部件组合而成,在居室中只占一面,构成一种以火炕为主的“一道线”形式。明堂的陈设是以中堂条幅字画为主的“一条线”格局。很明显,这种居室陈设不仅与封建家族的等级秩序相得益彰,也与封建家族家长制的核心权威相吻不悖。

     它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人们对权力中心的服从和依赖,和由此产生的一统的程式化格局,同时从封闭式的家具结构造型中亦可反映汉民族长期形成的内向性格。

     3.居住的禁忌习俗北京四合院里的居住习俗严格遵守尊卑有序、内外有别之制,在住房分配上有着严格的规定,任何人不可随意越雷池一步。其“坐北朝南”的“正房”为长辈居住的地方,正房(北屋)的东西“耳房”是未婚女子们的闺房,东西两排“厢房”为家中儿子、媳妇们的房间,外院为佣人居住。

     苏州住宅里的上房女厅,为女眷生活处,外人及执役男子严禁入内。

     满族传统老屋室内里间北、西、南三面围炕,长辈睡南炕,晚辈睡北炕,西炕为尊,供神、祖,来客禁忌坐西炕。

     彝族土掌房内,正中一间开有大门,作厨房;左侧一间为主人内室,禁止外人入内;右侧一间为牲畜饲养之所;简易楼台处为子女就寝的地方。

     侗族的堂屋设神龛,并设有火塘,火塘要保持火种四季不灭。主人住在楼上,或两侧的厢房。

     除外,还有一些禁忌习俗,如:汉族已婚女子回娘家,住宿不得与丈夫同房,犯忌则以为其娘家家道将衰落。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认为,房屋的门槛为神所凭依,故忌在上面坐、踏或站立,尤忌用刀砍,有犯者则以为会招致灾患。傣族竹楼室内柱子多,其中有四根柱子象征女性,两根较高大的象征男性,另外中间靠里面的一根多贴有色纸,插有蜡条,视为神灵之所凭附,禁忌依靠其柱休息或谈话,也不能在柱上挂东西,有犯者则认为冒犯了神灵,招致灾患。佤族屋内以木墩为座,来客入室,须弄清何处为妇女之座,忌坐妇女之座,若有犯者,主家则以为是对他的最大的侮辱。

     4.风水与住宅之门明清之际,中国风水活动遍及民间及皇室,风水理论与活动皆以“气”

     ①参见何晓昕编著的《风水探源》,东南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为中心,理论总则为乘气、聚气、顺气、界气,建筑实践表现为相地、外部空间的组织及内部空间每一位置的择吉等。

     我国民间,无论北方,还是南方,建筑新宅时都特别注重门的处理,究其缘由,乃是因其关系到人的吉凶祸福,所以,投注了更多的风水观注。《相宅经纂》明确指出:“宅之吉凶全在大门,……宅之受气于门,犹人受气于口也,故大门名曰气口,而便门则名穿宫”。正因为此,人们在建筑新宅时,对门的设置考虑最多,按风水测定的各种规则也最多。

     风水将住宅内众多的门分为大门、中门、总门、便门、房门。大门为合宅的主要入口,坐北朝南的“坎宅”民居,风水认为三吉方为离(南)、巽(东南)、震(东),而且以东南方为最吉,故一般此坐向的住宅多将大门开在东南方,俗称“青龙门”。民间风水认为,从大门到便门,各门不能位于同条直线,否则就会因气太盛而漏掉,影响房主的运气。民间恪守此信,使住宅之门出现了曲幽、多屏墙、门不相对的封闭式等特点,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门”之艺术和影壁艺术。

     (六)清代宫廷居住习俗满族先世居住条件极其简陋,多依山作窟或桦皮为帷当居室。明末,受汉族影响,满族始有泥墙草房的建筑。显贵人家则多以石为墙,房屋较多,组成四合院。清建国后,曾仿照前代王朝在盛京草创皇宫,即今沈阳故宫,但规模较小,制度也不完备。入关以后,满族统治者继承了明代皇宫紫禁城,宫廷居住才基本定型。

     1.紫禁城“紫禁城”是传说中天帝居所紫微宫和人间帝王所居“禁城”(又称“禁内”、“禁中”)的缩语。明代紫禁城建成于永乐十八年(1420年),占地72万余平方米,房屋9000余间,它位于北京中心,外有皇城、京城环卫,内部殿阁林立,红墙黄瓦,气势雄伟,壮丽辉煌。其建筑形式与格局,处处体现着“天子”的崇高、神圣和帝王的等级、威严。其全部建筑由前(外)朝后(内)庭两部分组成。外朝以“三大殿”即太和、中和、保和三殿为主,辅以东西两侧的文华、武英两殿,是皇帝举行大典和朝见群臣,行使国家权力的主要场所;内庭以“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辅以养心殿、御花园及东西各六组宫殿等,是皇帝与后妃等日常居寝和娱乐的地方。满族统治者入主紫禁城后,除对原有宫殿做了必要的翻修、改建、扩建和更名外,并未改变其基本格局。这意味着,满族统治者随着政治地位的改变,全盘接受了汉族帝王的宫廷建筑思想和艺术。

     但这只是就大的方面而言,在具体的居住习俗上,清宫与明宫还是有所不同。如清宫的冬季取暖与夏季避暑就有着鲜明的满族生活特色。北京的冬季气温较低,明宫的取暖方式主要是在宫殿中生炭火盆。清宫在沿用这一方式的同时,在后庭采取了筑火道和搭火炕的取暖方法。这些方法直接来源于其在关外的冬季居住习俗。当时皇帝及后妃日常居住的宫殿,如养心殿、东西六宫等处,均将原来的床改为炕,并在地下修筑了纵横交错的火道。火道与炕相通,其上覆以砖面,外表看不出任何痕迹。又在殿外靠窗处的廊下挖一3尺多深的灶口并建一烟筒,通向殿内火炕。平时灶口用木板或方砖覆盖,冬季取暖时,由太监从灶口把燃烧的木炭或煤置于火道内,再盖好灶口,使热气经火炕入火道,在地下循环后,再由烟筒排出殿外。这种方法可使殿内迅速增温,即使是三九严寒,室中仍可温暖如春。为避免地面烫人,殿内一般要铺2至3层毛织地毯。因此,清宫的冬季取暖明显优于明宫。

     清宫夏季降温除常用的扇子外,还大量使用窖冰。窖冰由工部负责储备。每年冬季,工部派人在西苑(今中、南、北三海)等处凿取冰块,窖藏备用。至夏季再每日向宫中各处送冰,以供冷冻食品和降温之用。宫中各处依主人地位的高低所供冰块数量也多寡不同。皇帝最多,以下依次递减。冰块一般是盛放在冰箱中。所谓冰箱即金属箱子。帝后所用冰箱多用铜胎掐丝珐琅等精美工艺制做。较大的冰箱内能放1块约2尺宽、3尺长、1尺厚的整冰,即使在盛夏,全部化完也要一天的时间。

     为了避暑,帝后等还有移住宫外的惯例。如皇帝一般每年二、三月起便选择西苑、圆明园等御园的近水处居住,五至八月则赴热河(今河北承德)避暑山庄消夏,九至十月再回紫禁城过冬。晚清的慈禧太后则终年住在颐和园中。但无论帝后居住何处,夏季每日按量供冰总是不变的。

     2.京郊御园清代北京西郊一带建有为数众多的皇家苑囿。如畅春园、静明园、长春园、紫竹院、钓鱼台、万春园、静宜园、乐善园、南花园、圆明园、颐和园等等。南郊则建有南苑(又称“南海子”)。其中圆明园和颐和园最为著名。

     圆明园原是明代皇室的一处小园林。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帝将该园整修后,赐与皇四子胤祯,并为该园题名“圆明园”。这时的圆明园不过是一处皇子的园林。雍正三年(1725年),胤祯开始扩建圆明园,在园内增建殿堂楼馆,并将其升为紫禁城外的又一听政之所。乾隆时圆明园建设有了更大的发展,不仅将江南苏杭等多处名园仿置园中,而且命西洋人设计、督造了欧洲风格的“西洋楼”等建筑。以后,又经嘉庆、道光、咸丰数帝不断增扩,前后营造凡150余年,终于使圆明园成为了占地约5200余亩、景点140余处、集中西建筑于一园并藏有大量奇珍异宝的“万园之园”。

     圆明园的建筑风格与严肃、规整的紫禁城不同,强调自然天成的韵味。

     以人工的方法在平地挖湖导渠,堆山植木,形成山环水抱的园林景致。但其功用又与紫禁城十分相似,是除举行国家大典以外,皇帝处理政务和居寝、娱乐的场所。园内分朝区、寝区和景区三部分。园之南门即大宫门为皇帝临政之处,清廷的府、阁、部、院各机构亦在此分设办事衙门。正大光明殿是皇帝处理政务的殿堂,接见外藩使臣、殿前御试及各种筵宴等也常在此举行。勤政亲贤殿则是皇帝批览奏章的地方。“九州清宴”等处为帝后居寝之

     所。后湖是游乐景区。“镂月开云”种有牡丹数万株,并遍植奇花异草;“天然图画”是仿照杭州西湖苏堤景观而建;“碧桐书院”为皇帝撰文赋诗之所;“杏花春馆”颇具田园风光。此外还有建在水池中的“万方安和”和双层高楼“山高水长”等大型殿宇。后湖以北又建有安佑宫、舍卫城、文源阁与“四宜书屋”、“廓然大公”、“水木明瑟”等众多各具特色的园中小园。其中“福海”景区占地最广,景区内的“曲院风荷”、“平湖秋月”、“方壶胜境”、“蓬岛瑶台”和“接秀山房”,均按人间仙境的主题构造。整座园林,布局合理,构思巧妙,集南北风格之大成,融中西艺术于一炉。其营造时间之长、工物耗费之巨、建筑水平之高、贮藏宝物之多,均列中国古代皇家园林之首。圆明园东和东南的长春园、万寿园与圆明园合称“圆明三园”。咸丰十年(1860年),英法联军将园中宝物洗劫一空,并放火烧园,三园成为废墟,至今遗址犹存。

     颐和园位于北京西郊约10公里处,原是高粱河畔的一座小山(瓮山)。

     金代引玉泉山水至山下,为“金水池”,辟作皇家行宫。元明两朝仍之。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弘历为庆贺其母孝圣皇太后钮钴禄氏60寿辰,在前朝基础上大兴土木,增扩殿阁寺字,改瓮山为“万寿山”,改金水池为“昆明湖”,并总命其处为“清漪园”。咸丰十年,该园与圆明园一起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帝(清德宗载湉)继位后,慈禧挪用大批海军经费加以修复、扩建,并更名“颐和园”。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被八国联军劫掠、焚毁。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慈禧再次修复颐和园。园中建筑、景点甚多。其中昆明湖内设两堤、六岛、九桥;万寿山上建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智慧海及多处亭台楼阁;山下湖畔有仁寿殿、乐寿堂、玉澜堂、石舫、长廊、德和园、谐趣园、苏州水街等。颐和园是圆明园焚毁后清宫最重要的皇家御园。自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起,慈禧大部分时间在该园中度过。

     3.行宫行宫是供帝王外出时临时居住和理政的宫室,历朝均有设置。清代皇帝为谒陵、行围和出巡等目的,在京郊、河北及江浙一带的都会或交通要道上建有为数众多的行宫。较著名的如温泉行宫(在今北京昌平县东郊汤山)、团河行宫(在今北京大兴县黄村镇东)、黄辛庄行宫(在今北京房山县良乡黄辛庄西南)、盘山行宫(在今天津蓟县盘山南麓,又名“静寄山庄”)、两间房行官(在今河北滦平县西南)、喀喇和屯行宫(同前)、常山峪行宫(同前)、巴克什营行宫(同前)、张三营行宫(在今河北隆化县北)、热河行宫(在今河北承德市北部)、钓鱼台行宫(同前)、古莲花池行宫(在今河北保定市中心)、乾隆行宫(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北麓)、大行宫(在今江苏南京市内)、杭州府行宫(在今浙江杭州市内)、西湖行宫(在今浙江杭州市西湖孤山)等等。其中热河行宫是清代皇家最重要的行宫,也是我国现存占地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行宫。

     热河行宫又称“避暑山庄”和“承德离宫”。始建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竣工于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前后营造80余年。热河行宫的建立有两个目的:一是狩猎习武,即行围;一是联系蒙古各部,巩固北部边防。

     满族原为游猎民族,擅长骑射。入关后力不忘骑射传统,康熙初年在今承德北部的围场县设置了占地1万余平方公里的木兰围场(“木兰”,满语;汉译为“哨鹿”),每年夏秋两季皇帝都要率八旗军士至此围猎习武,清史称作“木兰行围”。而围场地近蒙古,为绥服蒙古各部,每次行围又命蒙古王公参与“围班”,陪同皇帝狩猎,并通过会盟、封爵、赏赐、欢宴等活动团结蒙古上层贵族。由于围猎有如此重要的意义,康乾时期对围猎十分重视,围猎活动非常频繁,几乎每年都有。为此,清廷在从北京至围场的路途中先后修建了27座行宫,而热河行宫规模最大,也最豪华。自热河行宫建立后,皇帝行围期间均驻跸于此,所有政务、外交等活动亦在此举行。因此,热河行宫实际上是清帝的夏宫,是紫禁城、圆明园之外的又一政治中心。

     热河行宫坐落于燕山丛中的武烈河(别名“热河”)畔。宫墙周长近20里,总面积约564万平方米,内设72处建筑景观。整座行宫分为宫殿区和景苑区两大部分。其中宫殿区也有前朝后庭之分。前朝有勤政殿、澹泊敬诚殿和“万壑松风”等建筑,是皇帝处理朝政、举行庆典、接见百官及外使的场所;后庭以“烟波致爽”为主,是帝后的寝宫。景苑区是帝后游赏的地方,分为湖区和山峦两个景区。湖区系人工开凿而成,有上湖、下湖、澄湖、东湖、镜湖和如意湖六个湖泊,水面达60余万平方米。湖中堆有青莲岛、如意洲、芝英洲、云朵洲四岛,分别象征神话传说中的方壶、蓬莱、方丈、瀛洲四座海上仙山,岛上及湖畔仿照江南园林修建了众多的楼台亭榭等景观。

     山峦景区则主要是以行宫群山顶上的“南山积雪”、“北忱双峰”、“四面云山”、“锤峰落照”四个亭子为视点,采用借景或对景的手法,将行宫和其周围的磬锤峰(又名“棒锤山”)、“外八庙”等景致融为一体,使行宫内外的殿堂楼阁、湖光山色(蟹)相映成趣,尽收眼底。热河行宫在清代政治、军事及民族关系方面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清代宫廷园林及建筑艺术高度发达的见证之一。

     (七)清代民间交通习俗清代,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商业经济的发展势头,交通运输成为重要的环节,并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交通运输工具和交通运输习俗。有的是清代才产生的,有的是在前代的基础上发展演变的结果。

     1.京都车俗清代,京都交通运输工具类型较多,有马车、大鞍车、驴车、骡车、冰车、敞车、独轮车,清末盛行人力车,并出现了火车。

     清乾隆以后,官员都乘驴车、骡车,不乘马车,马车只有太监乘坐。光绪年间,马车时兴,特别是马路出现后,马车更为发达,王公达官,富家巨室,无不备有马车,马车装饰极为精美奢华。光绪年间编撰的《都门纪略》记载豪门女子驾车:“驰聘香车石道旁,女儿也自意扬扬,催鞭赶过天桥去,环髻都城堕马妆。”

     大鞍车,俗称“轿车”,是供人乘坐的带棚骡车,清代盛行。大鞍车因其宽敞,加上套牲口驾车用的鞍子大于其它轿车而名。车轴安装在后部,因此行走较稳。此车有的两侧开门,上下较方便。乘坐此车有严格规定,唯三品以上大员、王公勋戚才能乘坐这种大鞍车①。

     还有一种小鞍车,也就是一般的“轿车”,这种车的乘坐没有严格规定,随处可雇,称为“买卖车”。②敞车是种无帏幔、驭骡马的车,有单套、双套、三套之分,可载人,亦可装货。城内外有经营此车的车厂,车主可将车停放于此。清代敞车一律是木制轮子③。

     独轮车也叫小车,靠人推,轮子是木制的,是小贩用来运水、运货的车,通常为一人推,若推得过于吃力,则由另一人在前面用绳套拉之。

     冰车也称“冰床”,是冬季的交通工具。它是用木制成长方形架子,下有二足,裹以铁条,上铺毡褥供人乘坐,亦可载物,由人拉,行于冰上④。

     清末,北京盛行人力车,因其由日本流入,故称“东洋车”或“洋车”。

     最早的人力车的轮子及辐条均为木制,轮子四周钉有一圈胶皮。人力车夫被称为“拉车的”,分为三等:拉散的、拉包月的和拉牌车的,以拉牌车的最为“上等”。

     ①参见《茶香室丛钞》和《郎潜纪闻》。

     ②参见光绪年间编撰的《顺天府志》。

     ③参见光绪年间编撰的《顺天府志》。

     ④参见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

     2.杭州轿埠轿子,古称肩舆。清末,杭州一带的轿分官轿、平轿、花轿、素轿等数种。

     衙门官府用的叫官轿,以青蓝布作轿身,较大。四人抬轿,并另有四人跟班替换;前有执事,开路喝道。

     平轿是民间私家所用的轿子,又分为两种,一种为富门商贾的私人轿,这种轿轿身较大,以蓝布作轿身,家中并雇有私人轿夫;另一种为民间轿,轿身较小巧,以青布作轿身,民间一般人家外出拜客、游山玩水可向轿埠事先预约或临时租用。

     新娘子结婚喜庆时乘坐的是花轿,其轿文华顶西洋盘,周围用红绸扎结各种鸟兽花卉,四角挂玻璃连珠灯,下坠大红彩球。

     素轿是送丧出殡时,供办丧之家乘坐的。这种轿子由素仪店出租。素轿四周围以白布,考究者还要在轿上扎白绸球。

     清末,杭州有72个大轿埠,每埠都有当官值班。至于小轿埠那就更多了,遍及全市。轿夫一律按地区划为各轿埠管辖。

     杭州的轿夫大都为世袭制。轿夫落埠必须要给一笔落埠钱,落埠后,要在埠内所设的竹筒里,放进写有自己姓名的竹签,才算是轿埠的轿夫。若有人前来叫轿,那么以抽签方式决定出轿者。抽中者的签要放置一边,以便筒内的竹签都有机会抽中。出轿所得酬金,轿埠要抽走一成。若轿夫将酬金虚报减少,一旦查出则会被罚唱堂会一夜,并为轿埠的所有轿夫各做一双草鞋。

     3.江南的船江南多水路,船业历史悠久,也十分发达,不仅有海船、航船、货船、香船、游船,还有鲜船、搭便船、竹排等等。在湖州地区,农家有大船、小船两种。大船用以迎亲的叫“花船”,用以载丝往返于沪杭的叫“丝船”,收租的叫“账船”。小船打鱼的称“渔船”,专载鸬鹚捕鱼的称“木鸭船”,放黄鸭的称“黄鸭船”,放丝网、鱼钩的称“脚划船”,以乞食为主的称“敲梆船”,等等。

     绍兴地区有一种埠船,为中型船,可坐30余人。它因有停靠的埠头,有约定的时间,所以叫做“埠船”。由某个村庄专开的,该村庄的埠头叫“本埠”,路过的埠头叫“客埠”。

     杭州西湖的游船,至清代,于前代基础上有所发展,除达官贵人乘坐的各种画舫外,还出现了两种船型:“竹舟”和“方舟”。“竹舟”以巨竹为筏,筏上结篷屋,外有朱栏,以青幔为幛,屋内木板地,船中可设席宴饮,⑤参见《浙江风俗简志》中“杭州市区篇”,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青幔可随时撤掉以眺远景。“方舟”由几节活动的方型船体组成,用时由人肩背至湖中,以中节坐客,再加上前后两节为首尾,客多时可加节,用绳连成小舟,用布帆,有人划桨。方舟两边还设有两小舟,一放茶具、酒果,一置笔砚、书笺。清末,西湖游船向简朴转化,大型画舫已不多见,时尚一种叫“划子”的小游船,这种游船可随时租借,每船可载7—8个。另外还有一种大些的叫“篷船”,有门窗,可蔽风雨,船旁还载有小舟,可烹调食物,这种船亦可租用,但价格较昂贵,多为豪门富贾使用。

     4.云南的马帮清代,云南马帮已形成滇南、滇东、滇西三条马帮运输干线。一个马帮,少的有10余匹马,多的有百余匹马;驮运最近路程为百余里,最远路程达千里之远。每个马帮都有自己的领导,被称为“锅头”;有头马,其项挂铜铃,辔头装饰着红绫,驮架上还插着马帮的旗号。大的马帮还自备武器以防匪抢劫。

     马帮有自己的行话和禁忌戒律。“开稍”意为“休息”,是马帮行话之一。一般于中午开稍,选择的地点也多为有水草的开阔地。晚间若无大马店投宿,亦要“开稍”过夜,“开稍”前必须将马驮子卸下围成圆圈,马匹放在圈内,圈外四周燃篝火,赶马人轮流值夜。

     5.南方民族修桥补路习俗在我国华南、中南、西南居住的众多民族,都有修桥补路以积善德的习俗惯制,其中桥修得最好的当为侗族。

     在侗族地区众人捐款、捐物、出力修造的大大小小数不清的木桥中,目前尚存的清代建造的桥有两座:一座为清光绪二年(1876年)建的华练桥,它位于广西三江自治县独峒乡平流村华练屯南50米处。该桥为2台2墩3亭17间桥廊,全长65米,宽3.8米,高8米,歇山式五层重瓴,造型非常优美。建桥初,桥侧封有木板,木板上绘有18层地狱图。桥中间设有关公庙,香火不断。另一座为巴团桥,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该桥分人畜双行道,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木结构立体桥道,建筑设计构思极其独特。桥中亦有关公庙。

     侗族认为谁修的桥越多,积的功德也就越多,那么死后也就会升天堂,而不是下地狱;会转世为人,而不会转世为畜。因此,无论哪个村子架桥或者修路,响应者都极多,捐款的捐款,出力的出力,捐料的捐料。姑娘们虽然干不了力气活,但她们也不闲着,用巧手做出侗锦花,挂到桥上。

     侗桥不仅方便了来往行人,而且在侗家人看来,这桥能给他们带来好运,能够吸引更多投胎转世的灵魂,能够使村寨人丁兴旺,财运亨通。它具有风水意义和引魂的象征意义。

     (八)清代宫廷交通习俗1.清宫交通习俗沿革车驾是古代最为普通的交通工具。最初目的是为了引重致远。但是,后来自称“天子”的帝王们为了显示自己及其家族的与众不同,进而区别家族内部的尊卑等级,又都在车驾规制上大做文章。于是自有帝王以来,中国便

     形成了一套严格的车辂(皇帝之车称“辂”)制度。尽管这些制度不尽相同,其宗旨却始终不变。

     满族原先的乘载方式主要是骑马。平日出行、运输则多用畜力车,常见的有用牛牵引的柴车,即蒙古族和达斡尔族的“■■车”(又称“勒勒车”)。

     其中箱用柳条编造,车轮为木制,形制极其简陋。满族立国不久,皇太极仿明代规制设立了最初较简朴的宫廷车辂制度。乾隆时,随着清政权的巩固和对汉族传统宫廷文化的深入把握,又参照周代和唐宋典制,创立了一整套具有清代特色的车辂制度。其中,除沿用了传统的“五辂”(即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作为皇帝出行的仪驾外,还对皇帝、皇后及王公大臣等的常乘车辇的尺寸、外形、饰物等作了严格的规定。而后者主要有辇、舆、轿三种形式。

     2.清廷交通工具(1)皇帝辇舆皇帝的乘载规格最高,而不同场合使用的辇、舆又有等级差别。清帝常用的辇、舆有玉辇、金辇、礼舆、步舆和轻步舆。它们均为乾隆十三年(1748年)制造,后世奉为定制。

     玉辇辇是一种人力大车。玉辇为皇帝专用,因辇上饰有玉板而得名。

     清宫玉辇高1丈1尺1寸,上覆圆顶,中设方座,用朱木制造。辇箱四角各有1高5尺2寸的柱子,柱上为4根镂金垂云的曲梁,梁上支撑描金圆顶,顶面饰4块青玉圆板。金云叶青缎料的帷幔自辇顶披至辇箱。辇门高4尺8寸,夏张朱帘,冬设青毡门帘。辇座高2尺4寸,绘有金云、彩云,四周环以朱栏,栏内铺花毯,上设云龙宝座。宝座高1尺3寸。座左设铜鼎,右挂佩剑。辇设辕木4根,内2辕长3丈8寸,外2辕长2丈9尺。辕木两端有铜镀金龙形饰件。玉辇是皇帝的重要交通工具,一般用于南郊祀天大典。皇帝乘坐时由36人抬行。

     金辇亦为皇帝重要交通工具,与玉辇合称“二辇”。金辇的结构与玉辇大体相同,但略为矮小一些。通高1丈5寸,柱高5尺,门高4尺7寸。

     四根辕木也略短,内辕长2丈8尺1寸,外辕长2丈6尺1寸。辇盖饰四块金圆板,垂黄缎幔幄。金辇供皇帝北郊祭太庙和社稷时所乘坐,由28人抬行。

     礼舆舆是皇帝乘坐的轿子。礼舆为皇帝群祀(即朝日、夕月及亲耕以下诸祀)时所乘坐。礼舆用楠木制造,高6尺3寸。舆内外处处饰以金龙。

     如舆顶上层八角及下层四角均饰金飞龙;两层黄缎垂幄绣金云龙;舆内设金龙宝座;抬舆的辕木、大小横杆及肩杆上通体绘朱漆金云龙,杆两端亦绘金龙图案。舆左右各开一窗,夏遮蓝纱,冬覆玻璃。皇帝乘坐时由16人抬行。

     步舆步舆是皇帝日常乘坐的轿子,也用楠木制造,但比礼舆矮小。舆高3尺5寸,不设帷幔。内设蟠龙雕花宝座,座之四足为虎爪和龙形。座垫夏铺明黄妆缎,冬铺紫貂皮。座前置一黄缎包裹的踏几,高约3寸。直辕和抬杆等处绘有龙纹。皇帝乘坐时由16人抬行。

     轻步舆亦为皇帝日常乘坐之轿,规格与步舆略同,但更轻巧。舆高3尺4寸。龙椅用象牙制做;踏几饰金,高两寸。由16人抬行。

     (2)后妃辇车清宫后妃常用的交通工具有凤舆、凤车、仪车和翟舆。

     凤舆清初皇后设凤辇,乾隆十四年(1749年)改凤辇为凤舆。舆为木制,高7尺,外漆明黄色。舆顶有拱形盖两重,均饰以金凤;盖上覆镂云纹镏金顶。舆前设双开门,高2尺6寸。舆内漆浅红色,置朱红座椅一把,高1尺8寸,上饰金凤;坐面铺绣彩凤明黄缎。舆辕、横杆、肩杆及垂檐、四柱上均有金凤装饰。凤舆由16人抬行。

     凤车皇后所乘之车。高9尺5寸,车轮直径4尺9寸,二车辕长1丈7尺5寸;由一马驾驶。除拱盖上绘八宝图案外,其余形制与凤舆略同。

     仪车皇后和贵妃随皇帝外出祭祀日、月时所乘之车。四柱不加绘饰,车轮直径四尺,车辕长一丈五尺,用一马驾驶。其余形制与凤车略同。但皇后仪车色用明黄,饰以金凤;贵妃仪车色用金黄,饰以多翟(古时的一种长尾野鸡)。

     翟舆皇贵妃乘坐之轿。木质,漆用明黄色。形状仿佛皇后凤舆,但规格较矮小。高4尺6寸,宽2尺9寸。舆上各部装饰及图案为金翟,而不用凤。乘坐时由8人抬行。

     (3)王公乘轿清代王公乘坐的轿子主要有明轿和暖轿。

     明轿亲王以下、辅国公以上准乘明轿。按清廷规定,轿宽3尺3寸;为木制、朱漆贴金;轿身以玲珑花卉雕刻为饰。不同等级的明轿在装饰和抬行人数上亦有所不同:亲王明轿不置帷幔;郡王以下明轿用红布帷幔和油绸雨衣各一;亲王以下、贝勒以上乘坐明轿由8人抬行;贝子以下、辅国公以上由4人抬行。

     暖轿亲王以下至普通文职京官均可乘坐。轿为木制、朱漆,四周设帷幔。暖轿以顶盖和帷幔的颜色区别品级尊卑。如亲王暖轿盖、檐用金黄色,帷红色;郡王盖、檐与帷均红色;贝勒红盖青檐;镇国公黑盖青帷;辅国公盖帷皆青;一品京官盖、檐、帷均为墨色。另外,女眷自固伦公主以下至贝勒夫人以上均可乘坐暖轿。其轿盖、檐、帷颜色亦有严格规定。暖轿抬行人数与明轿大体相同,但有在京、出京之别:如一品官在京轿夫为4人,出京为8人;四品以下文职官在京轿夫2人,出京4人。

     3.清廷交通禁忌所谓交通禁忌,此处是指按清廷规定、不得违反的、有关车舆及其出行的制度。其核心是维护封建的等级。

     首先,它表现在车舆的制做上。如前面所述,清廷自皇帝起,皇后、贵妃、皇子、公主、亲王、郡王……以至百官乘坐的辇舆、车轿等交通工具,均须按各自的尊卑等级,在用料、颜色、纹饰、尺寸和抬行人数上有严格的区别。

     其次,这种尊卑等级还体现在出行时乘舆和车驾排列的先后次序上。宫中出行,皇帝登舆先行,接着是皇后、皇子、亲王……。即使是贵为皇帝之母的皇太后,也不得乘坐皇帝车舆并先皇帝而行。清光绪初年,皇帝正值幼龄,两宫太后垂帘听政。为示尊崇太后,特于皇帝大驾之外另设慈驾仪从制度,外出郊祀,谒陵时,帝辇在前,慈安太后舆在后,再次为慈禧太后舆,皇帝舆序仍在最先。

     等级之外,又有文武之分。清代制度,文职官乘轿,武职官骑马;除高级武职如将军、提督年老不胜骑乘,经奏准后特许乘轿外,一般武职均不得擅自乘轿。

     皇帝和满族王公既可乘坐舆轿,又可骑马。但马缰颜色有黄色和紫色之别:皇帝、皇子及亲、郡王用黄色缰绳。此外,唯蒙古王公经皇帝特许可用黄缰。贝勒、贝子、镇国公用紫色缰绳。其它大臣非经皇帝特许不得使用。

     这即是所谓“黄缰紫缰”制度。以上规定均需严格遵守,不得违误。否则以僭越或违制论罪。


本信息为写作素材,为网友分享发布或网络收集,不保证素材的真实性,相关信息仅供写作参考;如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